🔙 師長論壇
 

在金魚缸裡優游自在—牧家的挑戰與祝福


彭淑鈴 / 家庭事工助理教授

【編按:1月28日下午4 時(洛杉磯時間)舉行的webinar網絡研討會中,彭淑鈴教授分享了主題為「在金魚缸裡優游自在—牧家的挑戰與祝福」的信息。】

 

定這個題目我自問:身為牧師配偶二十多年的我,歷經孩子年幼、青少年、成年的階段,已經達到優游自在了嗎?似乎鴨子划水更為貼切。可以確定的是:牧會生涯中的挑戰與祝福不斷交織,成為神在我家的恩典記號。

壓力鍋與金魚缸的比喻:

對牧者家庭的描述,最常見的兩種比喻是:壓力鍋(pressure cooker)以及玻璃屋或金魚缸(glass house,fishbowl),都適切地說明了牧家生活緊湊高壓,倍受矚目——成員的一舉一動盡收他人眼底。有關牧家生活壓力的文獻大致包括幾方面:教會服事與家庭生活界線模糊,教會對牧者及其家人的期待高,牧者經濟壓力大。

然而,對比一般人的統計更能客觀地看待牧家是否真的困難至極,還是挑戰中有祝福?Barna 1有關牧者的家庭研究發現: 牧者儘管收入偏低,但配偶及親子關係滿意度優良的比例比一般人高許多。這些發現似乎給教會大家庭裡的小家庭(牧家)打了一劑強心針。或許牧家在高期望、重壓力下隱然出現一股奇妙的回復力(resilience)?

牧者的家庭定位:

我建議牧家不妨將自己視為與教會大家庭一同成長的「第一家庭」。

相信許多人和自己以往一樣:將提前三章5節「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 這段經文視為牧家必須成為教會其他家庭榜樣的依據。倘若牧者婚姻亮起紅燈,或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牧者自己或會友就覺得他不配當一個傳道人。會友也往往期待牧者及其家人更能吃得苦中苦。我們初牧會時孩子尚小,家裡每週接待聚會,常常結束時大人一呼:「回家囉!」留下滿室玩具,孩子問為甚麼大家玩後總是她收拾。當時請教年長傳道人,她要我這樣告訴孩子:「因為你的爸爸是牧師。」還有一次,某姊妹要求當時七八歲的女兒清理社區小孩在會堂裡造成的髒亂,女兒回覆說又不是她弄的,該姊妹堅持她有責任因為家住這裡(樓上牧師館)。外子適時介入說:「我是孩子的父母,讓我來教她。」現今的牧者擁有較多資源管道,更有智慧判斷與處理他人加諸在牧家成員過高期待的問題。

牧者應表態是與弟兄姊妹一起成長,便不會被自己或他人所加諸的高期望所壓垮。牧者夫婦須認知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同樣,有成長階段的各種需要。而牧者受託照顧群羊,牧家在第一線,往往得到人們最大的信任,進入他們生命的難處中與他們一同經歷神。這是第一家庭的何等特權!

教會即家,家如教會:

牧家最理解這一真義。在前兩所教會牧會,涵蓋孩子從幼兒到大學階段,兩姊妹享受了長輩對她們的疼愛,至今仍為她們所津津樂道。我們第一次購屋有如網購,成交之前完全沒有親臨現場,明州雙城台福教會的弟兄姊妹,盡全力為這毫無購屋經驗的新牧者付上代價,整理、油漆、張羅家具,讓我們一抵達便能立馬入住。已經回天家的王弟兄,在我們明州的第一個冬天,為我們一家訂做了四雙滑雪鞋,希望我們在漫漫寒冬也能享受戶外。這些超過血親的付出,是來自教會大家庭對牧家不求回報的愛。

在台灣牧會住在牧師館的壓力(不時有熱心姐妹「代為管教PK」),這方面我的孩子竟然沒有留下負面印象。牧家與教會的界線儘管模糊,對孩子而言,是過裡外一致的並帶著使命的家庭生活,節慶往往成為全家一同服事、傳福音的機會,對比朋輩在補習班、才藝班、安親班度過童年,兩個女兒的牧家生活是多采多姿充滿意義的,接待聚會的熱誠延續到現在各自居所。

賦予意義與擴展資源,讓壓力成祝福的關鍵:

牧者家庭充實緊湊的生活帶給孩子很多操練能力的機會,沒花錢參加才藝班的她們,家裡充滿美術與音樂方面的學習機會。她們善於聆聽他人心中難處,說是家裡耳濡目染習得的。

當我問已婚的大女兒:「成長於牧家,你覺得牧者家庭好比甚麼?」她回答說是「disaster relief team」,我驚訝她不是引用前述兩個比喻。我再問:「似乎你的經驗很正面?」她回答說:「完全正面!」她目前每週工作70至80小時,還能夠優游在婚姻生活與教會服事中,我想她的確得了在壓力下喜樂生活的秘訣。

我們夫婦如今身處空巢階段,希望能夠成為年輕牧者的扶持,有必要時成為他們與教會大家庭的橋樑,期盼自己的經歷與裝備也成為他們能使用的資源。

 


  1. Barna, 2017, The State of Pastors, https://www.barna.com/research/healthy-pastors-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