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多元性的定義和界限


舊約研究教授 / 教務長 謝挺 教授 Dr. Chloe Sun

蕭雅鴻譯,原版英文載於In Trust Magazine, Autumn 2020 (Diversity in diaspora: Expanding our definitions and boundaries)

2018年11月,In Trust Center的記者拜訪位於南加州的幾所神學院,正道福音神學院(以下簡稱正道)是其中一所學校。當時,記者提問說:「正道如何展現多元性?」這個問題反映出正道獨特的背景和身份,因為正道是美加神學院協會(ATS)所認證的第一所使用普通話為主要教學語言的神學院。儘管正道身為全球共同體的一份子,展開雙臂歡迎不同族裔一同生活和學習,然而,實際情況是,當學校決定以普通話為主要的教學語言,不可避免的結果是正道極大比例的學生和教師都是華人(Ethnic Chinese)。如同正道一樣的學校,是以單一族群為主體的,多元性的議題就顯得更加至關重要。

西方多元性的概念源自於在美國社會所型塑和運作的白人至上主義(White Supremacy)。白人至上特別反對特定非白人族裔,如黑人。同時,它刻意地將自已以外的族裔,皆無差別地視為「異己」、「非我族類」的族群。當學校僅以單一族群的觀點來看事情,這似乎意味著這間學校與多元性相差甚遠。但是,多元性不僅止於能看見差異的眼光,更積極的一面是,藉由多元性的存在,能抵擋白人至上的毒害進入校園。

表面上,以普通話為主要教學語言似乎限制了學生群體的族群多元性;實際上,「華人」一詞是含括文化和族群的多元性。來自東亞、東南亞、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不同地理區域的海外華人,他們仍然保留自己原生獨特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習俗。這個現象顯示出海外華人本身即存在著多元性,例如越南華人、印尼華人、廣東人和客家人等等。從這個層面來說,海外華人的多元性,是遠比單以美國文化處境的眼光來看,還要豐富和複雜得多。

這種深層的文化和處境的多樣性切實地反映在移民教會中。大多數的移民教會,至少會有兩種或三種以上、用不同語言來敬拜神的會眾和聚會。例如,典型的移民教會有三種類型的會眾,分別使用兩種或三種不同的語言。移民第二代通常以英語敬拜,而第一代父母則以本國語言敬拜,無論是朝鮮語、西班牙語、台語、普通話、越南語還是廣東話。 雖然美國的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種族皆使用一種語言來溝通;但是,在海外華人學校(A diasporic school)卻常常是同一種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處境。 每個文化背景和處境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現出其多樣性/多元性。 無論是多個種族使用單一語言,還是一個種族有著多元的文化,兩種形式的多樣性/多元性都必須得到同等的肯定,而非某種多元性的表現優於另一種。

因著時代的變遷,神學教育需要隨之調整轉變,未來將會出現更多的海外華人學校,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移民社群的需要。因此,每間神學院必須根據它們的使命和社會角色與文化定位,來定義其多元性。 每間學校也需要和不同處境和背景的學校保持密切的、具批判性但充滿善意的對話。 這樣擁抱多元化的社群,將能擴展我們對種族主義的理解,促使我們知道有哪些施展正義的適切方式,並能提醒我們看見神在這世上所行的救贖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