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聲的呼喚

譚鳴鳳 / 道學碩士應屆畢業生

長期的居家避疫生活,沉悶得讓人窒息。我們都渴望憂傷的心靈、壞脾氣、壞習慣能夠有所變化,但往往受到一點點刺激就立刻被打回了原形。有甚麼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經歷深層的、持續的改變呢?靈修時,讀到主耶穌對撒該的這一聲呼喚,再次深深地觸動我的心靈。這一聲的呼喚,對撒該的意義有多重大啊!

首先,主注意到了他。在如此擁擠、忙碌的人群中,主,這位衆人所愛戴的大先知,竟然注意到了他! 撒該本是矮小的,不被人接納、重視的,主卻看到了他! 「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路19:3)裡「要」的希臘原文,與「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中的「尋找」是同一個的詞。撒該不顧面子爬上樹來看,來找耶穌。耶穌呢?耶穌是從天上,來到了地上,來尋找你我。

第二,主認識他。主叫他,不是說:「欸,樹上這個人,你下來」,而是叫了他的名字!主呼喚撒該的名字,就是讓撒該知道:「我真知道你,真認識你,但我不鄙視你,不忽略你;我選擇你,我不以你爲恥,我不介意、不在乎周圍的人怎麽看你,怎麽看我;我選擇跟你在一起。」

周圍的人,看撒該是一個稅吏長,一個爲了利益出賣民族尊嚴的羅馬走狗,一個有錢的人。但耶穌看到的是撒該的缺乏和渴慕,他靈魂貧窮,被人嫌棄,無人願與他親近,但他原本是屬於主的。

在他人眼中,作為教會領袖的我們是屬靈上光鮮亮麗的人,但我們深深知道自己在背地裡的嫉妒、淫亂、懶惰。神學知識的豐富,無法醫治我們靈裡的軟弱,更無法取代我們對主耶穌的需要。

第三,真正體會主的恩典,才會有生命的改變。經文告訴我們,當撒該正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時,衆人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裏去住宿」,撒該就站起來,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參路19:6~8)。

撒該沒有回應他人的指責,也沒有因他人對自己的定罪而自卑,更沒有反擊。當我們真實體會到主對我們的憐恤與接納時,他人對我們的眼光就不再那麽重要了。當撒該體會到主接納的恩典時,他不單開始體恤他人的需要,更是開始明白父神的心。不單如此,他主動表示願意償還他人四倍!這證明撒該是知道律法的(出22:1;

12:6),以前他不願也不行;然而,主的恩典讓他滿足,讓他看到自己對他人的虧欠,如今,他願意。信心帶來悔改,悔改帶來真正的救恩和完全的恢復。

結論:甚麼能讓人放棄過去緊緊抓住的、賴以爲生的、不惜一切換取的?是法律的要求嗎?是良心的責備嗎?是他人的眼光嗎?不,這些都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即便能也是非常短暫的;唯有人遇見耶穌,聽到那一聲對我們心靈的呼喚,並深深地感受到主耶穌那份接納的恩典時,人才擁有改變的能力和動力。主耶穌看你我,超過外表的成就或失敗,超過心裡的罪惡和軟弱,祂看到的是你我內心對他的渴望。祂來,就是要尋找你我這樣的人,昔日祂呼喚撒該,今天也在呼喚你我。願我們一起來回應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