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夢到天國使命:華裔基督徒家庭的跨代信仰形塑

彭淑鈴 教授 Shuling Peng Ph.D.


家庭事工碩士科主任 Director of MAFM Program

在當代的美國,年輕世代對教會疏離日益加劇(Cox, 2022)、基督徒家庭第二代流失已成為亟待關注的迫切議題。儘管多數基督徒父母期望下一代延續信仰,但實證研究顯示,美國基督徒父母對孩子的信仰和靈命培育在親職責任中最為薄弱(Barna, 2018; Minkin & Horowitz, 2023)。這意味著多數父母在實際行動中並未重視孩子屬靈生命的成長。近二十年興起的家庭事工運動,正試圖將信仰培育責任回歸家庭。 

對華裔移民基督徒家庭而言,又更不容易。代際文化適應差異不僅衝擊家庭關係(Chen Feng et al., 2015),也為跨代信仰傳承增添複雜性。在移民歷程與人生階段轉換的雙重壓力下,親子關係常趨緊張,導致關鍵議題的溝通受阻。年初,筆者於歐洲授課時,一位學員提及華人社群中剛發生的震撼事件:有一家庭在激烈的父子衝突中,竟釀成兒子弒父的悲劇。此悲劇引發深刻反思: 移民教會當如何幫助家庭預防此類慘劇、更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身為牧養移民教會多年的牧者之配偶,並探索移民家庭的研究者,筆者親見許多「雙重第一代」父母(既是移民,又是家族中首代基督徒)所面臨的多重困境。他們既缺乏原生家庭的信仰傳承可供效法,又必須直面子女在跨文化環境中產生的認同危機 (identity crisis),加上有時過度介入孩子的學業與生涯選擇,使親子鴻溝與衝突加劇。 

這些背景促使我與研究夥伴,針對那些能夠將信仰得以在子女身上延續傳承的基督徒移民家庭,透過訪談第一代移民父母與成年第二代移民子女,蒐集並分析他們的真實經驗,以探討移民家庭信仰培育的關鍵要素。期盼這些研究資料能給第一代移民父母提供參考,亦能為華人教會的牧養與家庭事工提供具體建議。 

我們共訪問了來自 34 個家庭,包括第一代移民父母或在北美成長的第二代成年人,這些都是在教會委身事奉的基督徒。本研究有一項有趣的發現:大部分的第一代移民受訪者,以及第二代受訪者的父母,是在移居北美後才加入教會並信主的。研究歸納出幾項促進移民家庭信仰培育的關鍵因素:(以下採用例證之姓名均為化名,以保護受訪者隱私。) 

1、身教榜樣鞏固核心身分 

大部分的第二代受訪者都提及,親眼見證父母始終如一、以身作則,活出信仰價值,如同聖經申命記第六章神吩咐祂的百姓:當在家中教導下一代遵行神的話語。父母透過穩定的教會生活、服事參與及靈修操練,為子女提供信仰培育的環境,堅立「神兒女」的核心身分。父母持續帶領他們參與教會,以及生命轉換關鍵時期的殷切代禱,是第二代受訪者常提及克服信仰挑戰的助力。一位第二代受訪者的見證突顯這一益處:她在青春期時經歷了族裔和基督教認同的掙扎,是教會的青少年輔導協助她度過了身分困惑的艱難時期。她特別感謝父母鼓勵她參與青年事工,讓輔導兄姊們成為支持她屬靈成長與社會心理發展的寶貴資源。 

2、使命家庭促成代際共融 

接待與宣教為家庭注入活力,促進代際間的信仰對話。梁家自孩子幼時即開放家庭接待留學生;蔡家則常接待外地講員和宣教士。這種款待的實踐,不僅體現華人「有朋自遠方來」的文化精神,更呼應聖經「用愛心接待客旅」的教導(來13:2),讓兩代在共同參與中深化對家庭與神國的雙重歸屬感。此發現也印證了款待(hospitality)與屬靈成長之間的顯著關聯(Barna, 2019)。此外,蔡家與白家的親子兩代數次參與短宣,孩子當中有成為長期宣教士或弱勢族群的牧者。 

共同服事與宣教參與,在孩子的屬靈身分認同及整體身分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例如: Richard的父母帶領他和手足到不同族裔群體服事,讓他觀察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如何追求成為基督跟隨者,這種跨文化經歷,成為他靈命成長最重要的養分之一。 

3、從威權到互惠的親職轉型 

相對於華人傳統威權文化,具信仰培育果效的移民家庭展現截然不同的親職(parenting)面貌。當父母願意承認不足,對孩子放下身段並俯伏在神面前時,這種謙卑重新定義了親子關係的權力結構,為家庭營造了滋養屬靈生命的氛圍。這種角色轉換打破了傳統的階層觀念,讓兩代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學習與成長。父母的道歉與承認錯誤,如Carrie所經歷的,不僅促進了她的屬靈成長,更建立了坦誠溝通的家庭氛圍。 

正如白爸爸所體認的,「越是孩子長大成年以後,我們越是需要變成他們的學生;我們需要學習謙卑」。當孩子漸漸長大,這種從威權轉向互惠的親職模式,最深層的轉變在於確立了「同等身分」的基督肢體關係 (林前12:12-27; 加3:26-28)。當父母與子女都認知到彼此在神面前具有同等的兒女身分時,傳統的親子權威結構讓位給彼此扶持的屬靈夥伴關係。如白媽媽所言,這種認知讓她卸下了「表現成功父母」的壓力,轉而享受與兒女一同經歷神兒女身分的喜悅。 

對於華裔基督徒移民而言,真正的成功不在於實現美國夢的物質追求,而在於經歷從世俗價值觀向天國文化的根本性轉變——這一轉型過程,往往在代際關係中展現出最為複雜且深刻的挑戰。 

1、價值觀衝突與文化狹隘性 

有第二代參與者提及,其父母主要限於在華人圈內社交,形成相對封閉的社群網絡。另有些家庭皆曾因子女(案例中均為女兒)的婚戀對象而引發家庭衝突——父母顯露出種族成見,偏好子女與同族裔交往,或反對其與特定族群的對象結婚。第二代受訪者普遍認為這種態度違背了聖經中「在基督裡不分種族、性別或社會地位」的核心價值觀(加3:26-28)。 

2、成就導向親職與情感缺失 

華裔家庭普遍存在「成就導向」親職模式。如實證研究所示:父母雖欲跳脫傳統模式,營造無壓力環境,卻仍鉅細靡遺地掌控孩子生活,深恐其滑落社會階梯(Lan, 2018)。此教養方式背離基督信仰核心原則(弗6:4;西3:21),造成價值衝突與親子疏離。幾位第二代受訪者回憶在高度學業期望下成長,父母過分專注學術成就,卻忽視了情感連結。一位參與者反思:「父母達成目標的方式並不符合基督精神,且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健康。」這種模式帶來壓力和創傷,第二代子女渴望從父母更多情感滋養——如溫暖的擁抱、鼓勵的話語,或在面臨學業挑戰時的安慰與理解。 

3、第二代的三重身分整合挑戰 

研究揭示代間差異不僅影響親子關係,更對第二代心理和屬靈健康產生深遠影響,與先前亞裔基督徒家庭的研究相呼應(Lee, 2023)。這些代間差異體現在政治觀點和社會態度分歧,最常見的衝突是第二代為父母對不同社經地位、種族背景和性取向群體存有排斥態度。此現象與美國研究一致,指出缺乏開放性、寬容性是年輕人離開教會的重要因素之一(Kinnaman, 2011)。 

族裔文化、美國公民身份與基督教信仰的交織,使第二代面臨獨特的身份認同掙扎。當子女觀察到父母在社會議題上的排斥態度與基督教信仰中「愛」的核心教導相矛盾時,容易引發對信仰的質疑。透過開放而真誠的對話化解張力至關重要。 

小結: 當移民基督徒在信仰歷程中經歷價值觀深度轉化時,便能帶來全家的真正福祉。一位身為牧者的第二代受訪者見證父母信仰價值觀的蛻變,感動地說:「這是成長軌跡,也是放下華裔基督徒潛意識中亞裔美國夢想的過程。」這種轉變不僅是個人信仰深化,更是一種從追求世俗成功到擁抱天國文化的範型轉移。 

家長與教會的合作關係,實為培育年輕世代屬靈生命與門徒訓練的關鍵基石(Barna, 2018)。對於移民家庭而言,此種協作更顯迫切——當青年子女不僅面臨與美國同儕相似的成長挑戰,還必須應對跨文化身分認同的複雜性時,家庭與教會亟需共同建構一種以連結與信任為導向的信仰傳承模式(Packard & Singer, 2021)。 

在家庭層面,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當促進真誠的對話,將子女視為信仰路上的同伴,營造有利於彼此成長的氛圍。往往父母需要刻意突破安舒卻狹隘的生活圈,將基督教原則置於社會、政治或文化傳統之上,培養更真實的信仰環境,並重新以神國價值觀的視角來審視家庭關係。在教會層面,教會可建立導師制度(mentorship),協助移民家庭處理青少年的身分認同危機,也能夠針對敏感議題建立開放的對話平台。 

發展整全的家庭事工支持系統。移民教會應建立全面而深入的支持體系,透過多元化的服事模式以強化家庭信仰傳承。在裝備層面,教會需提供著重全人發展的親職教育課程及支持小組,為父母提供實用工具,幫助他們有效地將信仰融入日常生活,同時彌合代際差距,協助父母樹立信仰榜樣,將聖經教導與當代處境緊密聯繫。 

在實踐層面,教會可設計或連結社區服務及親子短宣活動,這將產生三重效益:首先,家庭成員能夠鞏固核心身分,同時學習擁抱不同族裔文化與社會階層的族群;其次,親子能夠一同成為福音使者,在服事中深化信仰體驗;最後,更能培養親子常常同在的親密感,讓親子關係升溫,使成長中的第二代在身心靈各方面都有更健全的發展。 

華裔基督徒移民家庭的跨代信仰形塑,是從追求世俗成功轉向擁抱天國使命的深刻轉化。研究揭示信仰傳承三大關鍵:父母一致的身教榜樣、家庭使命導向的生活,以及從威權轉向互惠的親職模式。然而,價值觀衝突、成就導向的教養壓力,以及第二代所面對的三重身分整合挑戰,都考驗著家庭信仰的韌性。 

真正突破在於父母放下「成功移民典範」包袱,與成長中的子女建立平等的屬靈夥伴關係,讓家庭成為天國文化的見證。華人教會需建立家庭協作夥伴關係,並發展整全家庭事工支持系統。這不僅是牧養策略的調整,更是一項屬靈使命。唯有移民家庭與教會攜手同行,才能在多元文化挑戰中培育出既深植信仰根基、又能跨越文化藩籬的下一代,讓福音在異鄉結出豐盛的果實。 

(編者註:此文將有精彩討論,敬請關注9-16教牧論壇:正道官網首頁www.les.edu點擊圖片報名參加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