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睛十架,邁向榮耀!

向旁看,向上看,向前看


黃成培 牧師 / 院長 

今年正道福音神學院的主題是「定睛十架,邁向榮耀!」我們要從歷史和從我們所處的周圍情境來看(向旁看),神如何在類似的歷史情境中,帶領衪的百姓突破重圍和得勝(向上看),以及我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混亂中,竭力邁向的最終目標(向前看)。

D. Kinnaman 及 M. Matlock在“Faith for Exiles”一書中提到: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數位巴比倫帝國的時代,成為現代科技的被擄之民。網路和AI帶來的各種領域的科技益處,同時也無時無地的進入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判斷。疫情前,有許多的基督徒認為使用手機聖經是魔鬼的作為。直到新冠疫情敲醒了所有信徒,不得不接受網路教會。我們總是要在逆境中求生,並且求勝。

回溯以色列百姓被擄至巴比倫,神要他們在巴比倫買田置產、娶妻生子、安居樂業,並且為巴比倫禱告求平安,要他們向前看,賜給他們回歸的應許(耶 7-29:4 )。以色列民真的在巴比倫生存和興旺,等到以斯拉帶領他們回歸重建聖殿時,擁有許多的)。11-1 (拉…金、銀、財物、牲畜

興盛之道就是他們徹底的改變。在信仰上:因為聖殿被毀,失去敬拜的中心。他們開始在巴比倫創立會堂,成為他們信仰和教育的中心。這也是我們面對新冠疫情後,所做的教會崇拜和生活的改變。在語言上: 70年後回歸,新世代已不懂希伯來原文所寫的律法書,必須翻譯成亞蘭文,這是老世代為了落實新世代的信仰教育,所做的讓步和融合。求神光照我們,在教會的體制和文化中,我們該做出何種調整?以落實和堅固我們新世代的信仰教育呢?在使命上:猶太人原是思想閉塞、自以為義的民族,覺得祇有他們配得神的恩典。之後,終於明白身為選民的使命,就是使萬族得福(創12:1-3),就有猶太教的宣教團隊產生(太23:15)。我們華人文化也有潛在強大的民族自我優越感,影響我們傳福音的對象,只限於華人。移民到歐美,我們所追求的就是安舒的生活,但對神所交托的大使命,很難跨出去。然而數位巴比倫卻把萬族帶到我們的面前,我們不去宣教,不做宣教的教育,就會落入“被宣教”的情況中。伊斯蘭教正挾著財力和媒體的傳播力,呈現出一個異國風情的文化,蒙著面紗的神秘美女,用深邃的眼神召喚人,號召我們的年輕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數位巴比倫無正在影響我們傳福音和塑造門徒的方式。我們祇有在教導上、牧養上、佈道上、培育門徒上、體制上作出調整和改變,才能在被擄之地求生求勝。正道神學院願與教會共同尋求如何培養一批有勇氣、有底氣(信心)、能接地氣、能勝過時代挑戰的新世代牧者。

根據Barna Group研究指出20世紀所用來栽培門徒的方式再也不適用在現今的21世紀。教會裡多數是X世代的人,我們是認真學習歸納分析的好學生,然而年輕世代對於分析道理無感,對真理更加反感 ,他們要的是建立關係。週日應該是每週一次的家庭聚會,由關係來主導,教學應以生活相關的經驗和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耶穌的教導是實踐在帶領門徒關顧未信者的生活當中,教會也當帶領信徒出去關懷社區、關懷教會內不同年齡層的人,讓教導變成一種生活應用。

教會和神學院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教會的牧師來自於神學院,神學院的學生來自於教會。正道神學院願意和教會共同商討一個客制化的門訓方式,由教會的牧長帶領,創造一個有生命力的教導文化。正道神學院 今年推動的Thriving Congregations( 復興的眾教會)等你們一起來!

我們X世代的人最享受主日的講道以經解經。一位以講道恩賜被讚賞的大教會的牧師説:教會英文部的年青人,聽不懂我所講的道。他很謙卑,承認自己在講英文的會衆當中,講道是不及格的。信息缺乏的X世代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可是年輕世代生長在知識氾濫的數位文化中,很難聚精會神的聽一長篇“說教”。如上述的牧師,身為傳道的人必須要有自覺性,是時候重新進修講道的課程,才能真正餵養新世代的信徒。

非洲有一句諺語:「想要走得快,就自己走;想要走得遠,就一起走。」牧者是一個最孤獨的角色,如果沒有同路人的陪伴和扶持,就算快要撞到冰山,也可能沒有察覺。千篇一律教條式、了無新意的講道,容易讓人坐立不住,卻又覺得有罪疚感。然而,牧者自己則認為:衹要累積經驗,就能進步。基督教的教育大師韓君實教授說:經驗不會讓你更好,祇有經過評價的經驗才會讓你更好。

如何才能讓講道獲得有評價的經驗呢?就是組成牧者的講道培訓團契。正道神學院已在2023年推出Compelling Preaching(驅動人心的講道)的講道培訓團契,由有牧會經驗的教授們,各自帶領一個講道團契小組,在講道和牧養上,幫助牧者們和平信徒領袖相互學習和鼓勵,並且帶著建設性的評價,預備一篇篇驅動人心的講道。

西方世界的主流針對基督信仰持反對和厭惡的態度,認為基督徒是一群宗教的民粹或愚民。加上網絡散播的力量,基督徒已經成為一個不受社會認可和歡迎的人。青世代的信徒呐喊著:「夠了,我要離開教會了!」他們這世代所面對的徬徨、壓力和孤獨感的重負,遠大於我們曾經的世代,不要再提我們的當年勇,也不要倚老賣老的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們應該以同理心接納他們,並且在教會的各種決策上,創造一個透明、公開的溝通平臺,以平等的夥伴對待他們。找機會分享自己軟弱不足(Vulnerability)的地方,並請求他們代禱,這是建立關係和互信的基礎,因為沒有人想要和「超人」一起同工。

從初中開始,教會要主動創造平臺讓他們侍奉,以建立他們的buddy groups。帶他們出去短宣,看看神在全世界的作為,使他們的信心成長。帶他們去關懷社區操練生活和侍奉的技能、人際關係互動的技巧,使他們在數位巴比倫中長大成熟。我們再也不要把他們當成溫室的花朵,培養他們成為能抗壓、扛壓的門徒去面對社會,影響未來。正道神學院的家庭事工科及Christian Parenting and Caring專案,為教會和有心的父母提供一套培訓手冊,培養教會的同工和父母如何與青世代溝通,瞭解他們,陪伴他們所面對的壓力,尊重他們的決定,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華人集體文化的思維模式是“ I am what we think.”(我就是我們所想的)。優點是遇到事情,在群眾的壓力下,大家會息事寧人,也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Kinnaman 及 Matlock說,“這樣同質性的單一文化,是中央集權的,任何事都不能撕破臉。 在信仰上顯出膚淺的敬虔,改革的步調非常慢。然而現今的社會是多元而複雜的,每件事、每個情境都是以加速的腳步在進行。”若我們想要成為耶穌的見證人,我們就必須要有文化的辨識力,才能不被隔絕於社會。我們當初進入宣教工場,第一任期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培養文化的辨識力,融入當地文化,才會被接納,找到福音的切入口。

以色列民被擄去巴比倫70年,可看作是一場信仰與文化的轉變與更新。我們處在數位的巴比倫時代,不能再無視於數位新文化對我們信仰的衝擊。教會祇有先瞭解和融入,除了在聖經真理上不改變、不妥協以外,其它我們認為是“真理”的傳統和文化,祈求聖靈光照,賜給教會勇氣和能力去轉化和更新,並在聖經的根基上,建立天國文化。

有幸我全家順服神的呼召在非洲做過跨文化宣教士,並且在非洲的神學院裝備下一代的傳道人。我親身經歷和見證聖靈的大能,使瞎眼的能看見、瘸腿的能行走,使最不可能信主的伊斯蘭教徒,成為耶穌的跟隨者。沒有聖靈能力的運行和更新,我們憑著人的能力是無法傳揚福音和培育門徒的。

我在2021年7月1日就任為第三任院長。我不知道神為何揀選很軟弱又有許多不足的我?我只有戰戰兢兢的在每一個決定上,尋求聖靈的帶領。有的事若不作為,就不用付出代價;若想有作為,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我只有抓住聖經的原則,讓「恩典」和「真理」相伴相隨的決定( 參約 1:14)。有的事工在短期內看不出果效,但在長期會顯出它重要的功用。我都要不計個人得失,專心等候聖靈、依靠聖靈。祈求聖靈復興全院師生,更新每個人的生命和事奉,實現祂對正道神學院的旨意。就如撒迦利亞書 4:6「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