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教會的問題往往不是神學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這樣還需要神學院嗎?這句話可能只說對了一半,的確,教會裡的問題很多是人產生的,而人生命的建造是需要神學的。教會的問題看起來不一定是神學,但是教會裡沒有神學或是只有片面、薄弱、或偏激的神學,所產生的問題是難以想像的。教會要强壯、堅固、長久,需要健康的神學。
有人認為靈性更重要,神學院裡讀太多神學而忽略了靈性,靈性也需要救贖。靈修也需要神學,沒有神學的靈修可能變得很自我中心。而神學的傳遞是透過長期和多方的教育,神學可以不是生硬的呈現,而是靈活地、有深度地對聖經信仰在生活的思考。
神學院所栽培的傳道人需要把神學應用在教會及生活裡,使教會的信念和實踐,能夠建立在嚴謹的神學反思上,以帶領教會得著智慧,信心,和分辨洞察的能力(弗4:13-16)。
神學院是培育進入教會的神學教育者
神學院的設立是為了教會,神學不是單屬於神學院的,神學應當是為了教育教會,是用來服事人群的。服事教會的人,跟隨耶穌的人,屬神的人都需要神學,因為我們需要認識神,認識自己,體會耶穌救贖的工作,越多越深地發現聖靈的工作。
David S. Dockery (2017)在他所編的Theology, church, and ministry: a handbook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裡,非常慎重地提到教會的教導和護教需要神學;教會的信念與實踐必須是從嚴謹的神學反思而來;神學也指出基督徒的倫理,使教會活出榮耀神的生活方式;神學幫助我們深度地思考聖經信仰的含意;神學推動信徒走向真道上的合一與成熟;健康的神學教育能夠建立成熟的信徒,強健人的心志,思維,和技能,活出讚美主的生命(p.18-19)。
這些論點都在重申神學的重要,建造和復興教會需要健康神學的思維和架構。當社會更多地強調實用技能性的高等教育和訓練時,教會的教育不能忽略繼續傳遞福音信仰的本質。當我們更多地用實際生活的應用來幫助教會會眾時,教會的教育不能放棄倡導深入的信仰反思,讓神學進入教會的教育裡,讓教會教育者示範、呈現基督救贖在生命裡深入的影響,啟發人更真實地與主的關係。在教會的教育場景裡,神學院成為了培育進入教會裡的神學教育者的重要基地。
神學應用需要深入現實的整合性
華人的文化是重視實用的。許多人挑戰神學教育的實用性,更準確地說不是批判神學的實用性,而是批判神學應用的匱乏和膚淺,這是神學教育需要更多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神學教育裡需要有多方面平衡的設計,強調整合性的思考分辨能力,能夠針對教會和個人的處境,提出合宜有深度的神學應用。神學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出有紮實的知識,思辨的能力,能夠實際對現實和自我做出評估的人。
人是一個整全的個體,神學教育必須超越單一的知識層面,能夠結合心靈,靈性,人際關係和實際操練等(Estep, 2008, p.188-196),幫助學員對自我的限制有所意識,認知到自己的靈魂需要餵養,滋潤,靈命塑造,鼓勵活潑並深入的靈性操練。藉著反思和分享,發現自己的恩賜和呼召,藉著自我意識的長進,帶來心智和心靈的整合。(Dockery, p.81)。
神學教育的群體需要真實性,人是存在關係裡的,我們是按著神的形象所造,救贖更新的能力也在我們的群體裡,神學教育者應該促進指導、示範、榜樣和彼此服事的關係。
基督信仰和生活的教育是靠影響不只是教導,神學教育需要引導理智,情感,意志,和行為上的回應(Estep, p.188-196)。神學教育者有責任將神學應用在教會當中,我們需要以教會和文化易於理解和參與的方式,進行傳遞神學教育(Dockery, p.18),避免神學應用與現實生活處境脫節,產生信仰生活二分化。
實踐神學的更新
以上的探討為鼓勵神學教育者重新思考教育的內涵、層面以及其影響,讓教育的內容啟發扎實的神學基礎和活潑的神學應用,好為教會預備有深度和走進人群的傳道人。神學應用可以透過實踐神學展現出深入現實的整合性,目的是全人的更新事奉,展現信仰和生活的結合。
以下從三方面來呈現:講道服事,靈命塑造,牧養事工。
- 講道服事
神學院用不少的課程來訓練神學生講道的能力,基本的解經知識,組織講章,傳遞信息等,都是必要的學習環節。事實上忠心傳講聖經的傳道人的期待,和教會會眾的期待,往往有不小的落差。
常見的是傳道人非常努力地解釋經文的內容,說明其文字的意思和正統的神學含義,還有對信徒的生活指導,期待使信徒明白真道,轉化生命,活出順服主的生命;而固定專心聽道的信徒,則是在現實生活中掙扎著生存,面對著生命中外在環境的壓力和內心的疑惑和迷惘,渴望在每一週的屬靈信息裡得著從神來的引導和智慧,力量和安慰(史坦利 & 瓊斯, 2010)。講台和教會的長板凳之間需要一座橋樑,讓屬靈的信息可以用更清楚直接的語言,和深入人心的情感,傳遞到信徒當中。
神的話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最高的權威,將神話語裡的屬靈信息帶進人心裡,使人感受到神對人的邀請和歡迎,有動力更多走向神,讓這個距離可以更接近,聖靈可以有更多的工作在當中。講道更像是做開啟的工作,開啟人對神話語的渴慕,對神的愛的感動,對神的救贖的體會,使人的靈魂遇見耶穌找到救贖,使人可以在祂的救贖裡找到自己。
- 靈命塑造
神學教育最受挑戰的就是靈命塑造,困難在於無法使用速成的教育過程,華人神學院一般十分關注這方面,較多採用的方式是鼓勵或要求傳統靈修的操練,效法屬靈前輩。
近年來西方福音派在靈命塑造方面有很多豐富的研究和教育,值得華人神學院參考。例如關注自我的認識,因為認識自己與認識神是彼此相關的,找到真我就是找到了救贖關係裡的自己,認識真我對自己的屬靈追求和與神建立關係,是很重要的(譚沛泉,1999)。要認識自己,以便認識神,包括認識過去對自己的影響,發現自己的慾望,接受自己的有限,然後操練停止,休息,享受,默觀,學習真正的愛人(Scazzero, 2007)。
另外,心靈關顧需要被重視,豐富活潑的靈性使心靈得到益處(Moore, 1992),相同地,健康的靈性也需要心靈的豐富,因為真空的靈性可能導致人失去一個真實的立足點,迷失在完美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裡。基督徒是一個有心靈需求和靈性渴望的生命,學習關顧自己的心靈,對關係和歸屬的需求,對親密和愛的渴望,對痛苦和失敗的消化等等(Benner, 2011),透過這些人性的過程使我們的靈性成長,體會到生命裡更深更豐富的內涵,與主有更深入的關係。
- 牧養事工
華人教會裡很少有具體地為了靈命成長的牧養關係,教會歷史裡有深厚的靈性指引(spiritual direction)的操練和服事。近年來,福音派教會也慢慢開始接受這類形式的服事,也將靈性指引延伸成為靈性陪伴(spiritual companionship),靈性陪伴的事奉可以幫助牧養的人,更有效的扶持他人的靈性成長。
靈性陪伴是刻意和固定在他人的屬靈旅程裡陪伴,在自我探索需要聖靈指引時,尋求與耶穌更深的關係的過程裡,或在發現更真實的自我形象的過程裡,幫助被陪伴者得到心靈裡的支持,可以繼續經歷自我的覺醒,與耶穌更深的交流,更多地順服父神的旨意。
帶領的過程中,引導被帶領者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更多的與耶穌相遇,帶來屬靈成長的果子,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痛苦或狀態,修整他心裡所扭曲的神的形象和自我形象。這些過程是靈性成熟的軌跡;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是孤單的摸索,需要真誠有深度的陪伴,需要更多的人委身於個人建造的服事。
結語
神學教育的過程需要仰賴神的恩典的運作,即使是教師也處於成聖的過程中,神學教育需要更新,包括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更新和成聖,使我們的神學教育充滿豐富聖靈的作為和活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