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持守這個是好的,對那個也不放手。因為敬畏神的人,必能從兩者中獲益。
傳道書七18(作者自譯)
自幼反骨、天生好批判的我,會信基督教,已是不可思議;而蒙神呼召傳道、還在神學院任教,更是跌破眾人眼鏡。
拿到博士學位後,我只想回加拿大或台灣,壓根沒想待在美國;但神就是關閉兩個地方的門,把我帶到洛杉磯正道。我的叛逆性格與正道格格不入。這裡,看重謙柔溫順,我好像不是這種人。2011年秋來到正道,有人問我:「你這種怪咖怎會來正道?」或「我要看你多久後,才會變得和他們一樣。」前者質疑我走錯路,後者懷疑我能否受教感化或繼續作自己。
驚訝萬分,我竟然待超過十二年了;批判性格未改,只是收斂一些。其實是蒙神憐憫和正道師生同工的海量不棄。
包容與寬厚,是正道特色。性格本就溫順者,難以像我體會至深。逢此三十五週年,我仍不改本色,期許正道溫厚不變,未來五年:要能批判,才能引領。不需「站在風高浪尖迎俗媚眾」,卻能「背向狂浪襲擊沉靜傳道」;在基督國度站立得穩。
不需 「站在風高浪尖迎俗媚眾」
過去五年,因著疫情、戰爭和種族議題衝擊,人們陷入困惑和掙扎,基督徒需要心靈指引與信仰安定。教會或神學院致力回應政治和社會議題,固當嘉許;然而,有不少卻是陷入膚淺空洞、投眾所好、為講而講。
回應議題,並非不對;勉強回應,卻不需要。以下三種情況是勉強回應,應當避免:第一、迫於教會或神學院請求,講者對於議題並不通透瞭解,網上速瀏或快閱幾篇文章或講法,摻點經文,放上吸睛標題,就班門弄斧。第二、擔心被貼「不關心社會或不敢談政治」的標籤;彷彿沒有趁勢談選舉、AI或巴以戰爭,就是教會或神學院不關心時局。第三、蹭時事話題熱度、博流量推能見度,目的是招攬會友或學生。這些都易使教會和神學院失焦,不自覺走向庸俗。結果是人群來得快,去得也快。
神學院每一個論述,應當經過聖經與神學的深思打底、透過學者對話後嚴謹修訂、到學術發表,並提出實踐應用,才是踏實真功夫;才能真正帶領教會和影響社會。神學院教授不當被推作一時網紅名嘴,這不是我們的呼召。正道務要沉得住氣,不隨波逐流,不荒誕本業。
乃要「背向狂浪襲擊沉靜傳道」
正道應該是:面對狂浪來襲,敢轉身背浪,頂住衝擊,哪怕背痛身濕,也要站穩基督磐石,不將根基建在追逐時興議題沙土上,免得雨淋水沖風吹就倒塌陷落。
趕赴話題或趨炎附勢,永遠在應付隨時冒出的興致和面對即時回應的壓力,容易迷失自我。教會和神學院被推著走,流於倉促淺薄,失了高度和位分。「隨時預備答覆」(彼前三15)固然需要,但神學院的高度和位分是跟隨聖靈引領、透過對神話語的當代詮釋與教導,向世界說話,領人歸主。神學院應該是發球和引領賽局的一方,而不是被時代喜好牽著鼻子走。神學院要教導沉靜傳道、專注高舉基督救恩。
神學院不該是製造傳道人的罐頭工廠或變成追逐流量密碼的自媒體。吸引年輕人歸主和到神學院受裝備,要小心僅憑花裡胡哨;免得熱鬧有餘,生命卻無從沉澱。沉靜,更能帶著沉穩力量前行;傳道,才永遠能回應神的呼召。人們需要的始終是古老福音與古舊十架。踏實沉穩,才能吸引更多真正蒙召的基督精兵。
期待更多正道宋尚節同興神國
不論機構或教會、帶職或全職,事奉者都當接受神學裝備,因為這是基本功。念基督教研究證書科或碩士科是起碼訓練。可以不在乎學位,但要在乎學習。正道三十五週年,適巧也是宋尚節逝世八十週年。鼓勵不在乎學位、在乎學習的人來正道受裝備。之後,你可以學習宋尚節,將證書拋入太平洋,也無所謂。要能批判,才能引領!
祈願正道,能如舊約先知,對國度:發出最熱情的禱告呼求、提出最冷靜的批判思想,敢於橫眉冷顧天下、勇於逆風展翅上騰、堅於放膽傳講真道。領受異象,不斷前行。
總編輯附記
限於篇幅,本次特刊僅邀部分師生同工和董事校友撰稿。祈願正道四十、五十、六十,甚至百年之慶時,就由這次未撰稿的您來數算神恩、見證神旨。學院歡迎每位正道人(教授、學生、同工、董事、奉獻者和代禱者)隨時將見證和感動與我們分享;院訊和網頁都是可隨時發表的園地,我們熱切想聽見您的聲音!
正道35週年紀念特刊「國度的正道」紙版書出刊了!本書由蔡玉玲教授擔任總編輯,書中收集了二十九 篇精彩文稿,以及280幀珍貴照片。歡迎上網瀏覽電子版:https://giving.les.edu/logos-history/35th-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