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翻轉的確據? 大型心靈醫治小組的爭議與反思

林慈敏 教授 Amy Lin, Ph.D.


協談學副教授

2025年2月7日,YouTuber 錫蘭發布了一部影片,在短短一個月內累積超過500萬次觀看。這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影片深入分析了大型團體意識訓練(LGAT)課程的運作模式及其潛在風險。 

根據影片,LGAT課程通常以體驗式的「促進個人成長」為名來設計密集課程,不僅要求參與者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過程中甚至可能限制休息與飲食,導致身心極度疲憊。在高壓環境下,人們更容易卸下心理防線,被動接受課程內容。此外,這類課程經常運用權威式的壓迫性溝通、同儕壓力及群體氛圍,要求學員公開分享個人經歷,甚至揭露內心深層傷痛,以達成所謂的「心靈成長」。然而,這些手法往往只讓少數人受益,卻可能對參與者造成深遠且持久的心理傷害。 

福音派基督徒可能會認為這類課程過於極端,與真正的信仰傳統大相逕庭。我們甚至可能鄙視參與其中的學員(儘管在絕望時刻,一些信徒也可能會尋求類似的「速成」解決方案。正如2023年賣座電影《周處除三害》所呈現的,宗教團體本身也可能落入類似的操控模式,利用人們對情感慰藉與醫治的需求,以誇大療法、甚至偽造醫治來吸引信眾。《周處除三害》中詭異的優美短歌及刻意營造的場景,可能讓人聯想到某些偏差信仰所營造的「平和氛圍」,但實際上卻充滿欺騙與操控。 

儘管基督徒努力與上帝建立堅固關係,作為有限且脆弱的人,仍有可能存在盲點。Galanter(1996)在研究邪教與魅力型團體(cult and charismatic groups)時指出,無論是宗教異端或極端政治組織,通常具備以下特點:1. 堅定的信仰體系,2. 高度凝聚力,3. 嚴格規範的群體行為,4. 神聖化並賦予領袖或團體超凡權威。 

我們該如何避免落入這些陷阱,以下是值得深思的要點: 

我們都知道保持謙卑的重要性,但身處教會多年、信主且服事的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更依賴自身的經驗與知識,而非單純倚靠神。彼得曾宣稱,即使所有人都跌倒,他也絕不會(太二十六 33),但最終卻三次否認耶穌(太二十六 75),應驗了主的預言。因此,我們必須時常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跟隨神、讓主成就祂的工作,而非操控他人或依靠自己的聰明。這樣的自省可從個人層面展開,正如經上所說:「我想起我夜間的歌曲,捫心自問;我心裡也仔細省察。」(詩七十七 6)以及「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加六 4)。 

除了建立個人與神的關係,神也設計群體來成就祂的救贖計畫,例如透過猶大十二支派與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Sabates, 2012, p. 196)、弟兄和睦同居何等美善(詩一百三十三 1)等,但群體並非總是完美,例如可能出現「集體思維」(groupthink)。當群體凝聚力過高,導致大多數人過於一致思考或決策,便可能喪失批判性思考與客觀評估能力(Sabates, 2012, p. 196,援引 Janis, 1972)。經文提醒:「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好察驗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我們不應盲從多數,而應親近神,使心意更新,準確分辨從神而來的旨意與當行之路。 

自省不僅是個人的屬靈操練,也應當在群體中實踐。透過彼此提醒與問責,能幫助教會這個由有限之人所組成的群體,避免驕傲,並減少無意間對較脆弱者的傷害。建立開放且透明的溝通文化,以平等的態度彼此對待,能幫助我們更客觀地檢視教會的運作,防止權力過度集中,並避免因操控可能帶來的傷害。 

輔導倫理(counseling ethics)是世俗與基督教輔導的共同基礎,確保輔導員遵循法律與道德準則。其核心原則包括自主性(autonomy)、不傷害(nonmaleficence)、行善(beneficence)、公正(justice)、忠誠(fidelity)與誠實(veracity)。理想上,教牧與關懷同工應接受相關訓練(如正道的《教牧協談》是必修課程),以實踐這些符合聖經教導的倫理原則。 

這些倫理原則與聖經教導一致。聖經強調個人自由意志的價值,例如以色列人須為選擇是否跟隨神來承擔後果(民三十二11);羅馬書十三章8-10節 進一步展現「愛」與「不傷害」的核心精神。 

 LGAT推動個人分享創傷經驗的方式與專業輔導存在重大差異。在輔導中,確認與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是基本要求,確保當事人清楚理解並同意治療過程,體現自主性(autonomy)與誠實性(veracity)等倫理原則。此外,帶領者與群體成員也應遵守保密原則(fidelity)。若透過 LGAT 式的群體壓力強迫個人分享創傷經驗,則違背倫理標準與知情同意的原則。 

教會在關懷與輔導的過程中,可能無意間侵犯界限,甚至造成傷害。例如,輔導者決定信徒是否應留在受虐婚姻中,或勸阻其接受醫療與心理治療,並強調快速饒恕與要求「放下」,忽視創傷或心理疾病,這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此類情況往往源於對心理疾病與治療的理解不足,以及過於狹隘的觀點或訓練方式。這種作法與 LGAT 或邪教中的專制控制模式相似,常以「教導」之名,行操控之實。 

為了實踐基督信仰中的關懷,教會須尊重個人自主權,避免造成傷害,並營造植根於愛與公義的支持性環境。透過學習輔導倫理,並借鑒 LGAT 和邪教心理學的教訓,教會可採用更具同理心與尊重的牧養方式。 

防止錯誤教導與偏差的關鍵之一,是鼓勵信徒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並扎實學習正確的聖經與神學知識。如此,會眾才能在信仰上站穩,不輕易受錯誤教導影響。正如箴言十四章15節所言:「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這提醒我們,信仰的成長需要慎思明辨,而非盲從接受。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21節也多次教導信徒要「凡事察驗」,強調理性思考在信仰中的重要性。 

約二十年前,學院正籌備一場聚會,鼓勵1.5代青年成為新移民與第二代堂會的橋樑,因他們有雙語與跨文化優勢。我向一位牧師分享此計畫,卻發現他不鼓勵年輕人參與教會外活動,因為擔心他們接觸到錯誤的教導。與其隔離保護,是否更應幫助他們扎實認識真理,以明智判斷,非僅依賴他人過濾資訊呢? 

研究顯示,易受思想控制的人,往往在加入邪教或具魅力宗教團體前,曾經歷創傷或心理健康問題(Galanter, 1996; Deshpande, 2025)。若團體透過長時間聚集、與外界隔離,或灌輸「外界影響是邪惡的」等教導來施加壓力,心理脆弱者可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操控。同樣,在教會關懷中,也可能發生不當行為,例如輔導員利用信徒的脆弱性對其施加侵害,成為傷害人的「狼」,不僅得罪神、也深深傷害他人。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壓力對個體行為有深遠影響。 1950 年代 Solomon E. Asch的從眾(conformity)實驗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受試者會因群體影響而選擇明知錯誤的答案,但當能夠私下作答時,從眾行為則顯著減少(根據 Aronson 等人2019, pp. 305-307的總結)。這說明,在群體中,人們可能因環境或同儕壓力而做出違背個人理性的選擇。 

此外,教會是否可能透過特定環境「誘發」情緒(induction of emotions)或引導信徒進入恍惚狀態(trance state)?例如,藉由悲傷的聖歌喚起懺悔,或在長時間敬拜中,透過重複的鼓聲與歌詞,並結合燈光、煙霧、同儕壓力、情感氛圍及對療癒的期待,使信徒進入恍惚狀態(Bobgan & Bobgan, 2001, pp. 122-123),甚至經歷狂熱的靈性體驗。這一現象可能涉及心理「暗示」(suggestion),即透過間接提示影響思想與行為(McDougall, 2022)。這或許會促使人們追求這類高亢經驗,而忽略了與神同行有時是安靜而平凡的。但即便如此,我們仍能聆聽神微小的聲音。曾有一位牧師在呼召時,特意要求司琴停止演奏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旋律,強調這類音樂可能成為人為操控的工具,而非讓神自由作工的媒介。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應當極端排除氛圍與情感在敬拜中的作用。正如聖經所教導,我們應當用諸般的智慧帶領人歸向基督(西一28)。然而,教會也應反思自身的文化,信仰的健康成長應當仰望神的主權並尊重個體的自主性,避免透過群體壓力或外在手段來塑造信仰經驗。唯有在自由中,人才能真實地經歷神,並自主地回應祂的呼喚(啟三 20)。 

邪教或魅力型團體的一大特徵,就是擁有一位極具影響力、充滿魅力且權威性極高的領袖(Galanter, p. 279)。當成員對領袖投射期待並理想化其形象,而組織架構又賦予他極大的權力時,人們往往會順從其命令,即使這些命令在理智上並不合理。 

我們是否無意間過度推崇領袖,將神的工作歸於個人,例如高舉具醫治恩賜或領導魅力的牧者?此外,若教會架構使少數人掌控決策與資源,甚至濫權,是否已偏離正道?當我們將焦點放在人而非基督時,便容易偶像化領袖,而忽略真正掌權的是神。 

什麼是生命翻轉的確據?或許,它不在於快速且依賴情緒的改變,也不在於無助地依賴他人指引方向,而是在於深思熟慮的歷程——有意識地自主靠近神的心意,持續透過禱告與默想祂的話語與祂連結,在神的光照下檢驗自己,並敞開心接受那深遠且循序漸進的醫治工作。這些恆久的操練、神話語的應許與自我省察才是生命真正心靈醫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