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淺談關懷的界線
劉仁欽 牧師 / 學務長
這幾年來,「界線」的主題一直受到各界關注, 自2001年亨利.克勞德博士及約翰.潘德森博士的著作「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一書出版以來,坊間有關「界限 」的書籍,也多如雨後春筍,例如談:職場、親子、心理、婚姻…等界線書籍。
筆者三十多年來,在北美教會推動關懷事工、不但在教會設立關懷中心,也在神學院教授關懷事工等課程。 趁最近MeToo事件之熱潮,特藉此一隅和大家一同探討有關「關懷界線」之議題—
關懷的動力
人的關懷面向,其實是相當多元與復雜的,其中包含了有:夫妻、同事、朋友、親人,甚至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等…之人際互動。 當對方有需要幫助時,我們當如何把持當有的關懷界線,而不會造成彼此的困擾或誤會呢?
首先談到「關懷」的重要性。 相信吾人都同意: 「愛」是關懷非常重要的動力。 有一句話說「有愛才有羊」,說明無論是教牧人員對會友的關愛和牧養,或者是會友間彼此的團契和互動, 關懷一即是一種愛的表現。
聖經提到: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約翰一書 4:7)
另外也提到: 「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 3:18) 在此提到的行為是代表「外在的表現」、誠實則表明「內在的動機和意念」,因此當我們對人的關懷若非出於單純的動機和規範, 就會很容易越界或犯罪。
最近臺灣或美國的Me Too行動, 揭發了一些名人或藝人的不堪過去, 有些被控性騷擾或性侵, 究其原因,有些是出在當事人動機的不單純、有些則是因為對身體接觸之界線 認知錯誤, 以致為其行為付出極大的法律代價和名譽損失, 實不可不慎!
關懷的原則
1.要有同理心
提到關懷時,筆者認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有同理心(Empathy) 。有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有時候我們覺得,我這樣做是對你好,但對方卻不一定能接受;或是我們忽略對方的感受,卻不知我們的善意, 反成了對方的困擾和傷害。
近日網上曾流傳一篇文章–「不動聲色的善良」,文中即提到一個例子:
一位男子坐著輪椅上了地鐵,地鐵在啟動過程中,男子所坐輪椅突然發生滑動。 就在這個時候旁邊正在玩手機的小伙子,一把抓了滑動的車輪,並伸出一支腳卡在輪子下,以此來固定輪椅。小伙子裝著若無其事,就這麼一手抓住輪椅,一腳卡著車輪,默默堅持了2多分鐘,直到這名男子下地鐵。這件事情看起來都很稀鬆平常,但為什麼這麼觸動人心? 因為他們不動聲色。「我幫助了你,但我不會告訴你,以免給你帶來壓力,以免讓你覺得尷尬,以免對你造成負擔。」我們這個社會從不缺善良,但稀缺這種「不動聲色」的 善良。
2.要保護尊嚴
此外文中亦提到,最好的善良不僅要解決受助者的生活困難,更要呵護受助者的「人格尊嚴」,文中亦提到王寶強的例子:
王寶強是演《天下無賊》走紅的。 在此之前,他只是個跑龍套的無名之輩。有一次,他到後台上廁所,由於沒有見過什麼世面,王寶強不知道怎麼開聲控水龍頭。「我就在使勁的轉,但怎麼樣水龍頭就是不出水。」那場面別提有多尷尬。 這一幕偏偏被劉德華看到了,劉德華什麼都沒說,他明明已經洗完手了,卻假裝沒洗乾淨的樣子,折回來將雙手放在水龍頭下面,三秒之後,水嘩嘩流了出來 。 旁邊的王寶強一看就懂了。王寶強說:“那時,劉德華連我的名字都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善良? 最好的善良,是在提供善意關懷的時候,不戳破他人的「難堪」。
關懷的省思
因為界線不清而跨越界線,或被人越界卻忍氣吞聲,這些都是在人際互動中常會碰到的問題。 例如在教會中,有被關懷者一直纏著關懷的人,關懷者如何畫界線?界線太清楚,拒絕人讓對方覺得沒有愛心;在關懷他人時,尤其在性別和時間上之拿捏,我們該 如何畫清界線呢?
如下二原則,或可作為如何把持關懷界線之參考:
1.要入乎其內
「入乎其內」的意思, 即是表明我們在關懷人時,必鬚髮自真誠的心,不可虛偽。 幫助人時,我們必須要有熱忱,並且融入在對方的情感中,如同聖經所說: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 12:15) 。
耶穌在拉撒路過世時去探望他的家人,聖經說: 「耶穌哭了! 」 (約翰福音11: 35 );當撒瑪利亞人幫助被強盜傷害的路人時,他是出自內心的感動 ,不但為受害者裹傷,也送他到旅店裡安頓(路加福音10:25-37)。 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相信當時的耶穌和撒瑪利亞人,都是出於內心真誠的感動和行動。
有時我們或許因為在助人的專業領域,例如:醫師、社工師、牧師、諮詢師…待久了,難免對人的關心就會逐漸僵化或表面化,因此在關懷行動中,我們要不斷彼此 鼓勵和保持當初委身的熱忱,才不會淪為職業化,這就是要保持有同理心的入乎其內。
2.要出乎其外
當我們在作關懷時, 有時難免會帶著自己的情緒融入在對方的互動中,例如:喜歡或討厭某人、無形中的情感轉移、缺乏智慧的過度熱心或忘了自己的角色分寸… 。 因此在作關懷時,我們需特別注意」出乎其外」的必要與平衡。最近筆者在網上看到三則影片,或可作為我們關懷他人之提醒:
父喪禮仍堅持載送日本女遊客
有位在日本曾留學的男子,碰巧遇見一位日本女遊客隻身在臺灣自由行, 她半路攔車盼有人送他一程,結果該男子忽略了他正在忙著辦理父親的喪事,也忘了 先照會其妻子,最後竟選擇花2個小時載該日本女子到她的目的地, 他雖好心助人,但卻造成妻子的誤會及家人的不諒解。此個案顯示當事人是「熱心卻缺乏智慧」–事實上,他忽略了一男一女性別獨處的界線,也在不合適的時間點做了不合宜的關懷行動。
教會關懷非法移民
教會協助非法入境的「走線移民」,除提供食物給他們之外,有些熱心的弟兄姊妹甚至告訴走線人如何通過假結婚、作假口供以取得身份及居留…等,此舉不但觸犯法律的 界線, 也變成「存好心卻做了壞事」的反見證。
陌生人關懷農村小女孩
到偏遠山區自駕遊的兩位直播男主,見到一位獨行的小女孩在路邊賣土產,該二人除好心買下所有土產,並主動要求載送該女孩回家,此舉有可能 因該女子輕易上陌生人的車,而發生意外;同時該兩位「好心人」 也可能因過度熱心,反而給自己帶來被栽贓的風險。
結語
求主幫助我們:在作關懷的同時, 能時常體察自己內心的動機–除了有愛心與熱心,也要訓練自己有智慧,去分辨關懷對象性別之合宜性、時間的優先順序、以及考慮自己 能力之限制…等, 最後若能秉持本文所提「 入乎其內, 出乎其外」 之原則, 相信愛心就不會被濫用或不小心踩雷了!
*登載2023/12:愛與衝突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