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Lives Matter Protest
Black Lives Matter Protest Times Square New York City June 7, 2020, photo by Anthony Quintano

美國種族騷亂與我們

系統神學副教授/教務長 陳愛光牧師

黑人 George Floyd 在公眾眼前被四名警察(三名白人,一名亞裔)逮捕時,因警員用過度的暴虐對待而致死,引起各方的譴責,後來更造成美國全國,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紛紛興起示威遊行。可悲的是,這些示威遊行也同時帶來一些群眾騷亂、暴力、毀壞和搶掠。這些騷亂的爆發,在美國社會受注意的程度,比仍然正在危害全國的新冠狀病毒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少華人基督徒不太確定我們對這些騷亂,以及美國的種族問題應該採取什麼態度,這些事情除了對我們造成不便,甚或對我們的社區有些危險之外,與我們有什麼關係?華人教會也需要起來作回應嗎?因篇幅有限,不可能把一個如此複雜的題目作詳盡的分析。筆者的禱告是,在這傷痕累累的時期,可以用比較平衡的思維,帶來一點醫治。本文嘗試從幾個常被提出的問題來考慮。

到底是什一回事

這次的事件牽涉到很多複雜的成份,包括黑人白人的種族問題,也包括警察暴虐的問題,再加上貧富階級的問題。每一個問題的本身都相當複雜,並且有很深遠的歷史社會背景。

黑人從非洲被販賣到北美,成為奴隸。他們被看為次等的人種,所以用他們當奴隸被認為是合理的。奴隸制度廢除後,黑人仍然沒有得到正式公民的權利。直到二十世紀中葉,還是不能與白人平起平坐。經過許多艱難的爭取、抗議,才得到所有基本的人權,但是很高比例的黑人仍然生活在貧窮、罪案充斥的環境中。

現今雖然絕大部份美國人都不會認為自己有意識地歧視黑人,但潛意識的歧視還是非常普遍。正因為貧窮和罪犯的比例高,造成人無形中把他們歸類在「劣」的群組中,以致他們要比白人加倍努力,才會得到成就的機會,當中只有一些特別傑出,或是幸獲正面扶助、引導的人,才能突破這種惡性循環。大多數只有留在這光景中,並且延續給他們的下一代。

這次 George Floyd 的事件,是在短期內第三次手無寸鐵的黑人被白人殺死,其中兩次是警察的作為。George Floyd 變成爭取種族平等的象徵,有它歷史的因素。從一個角度看,這單一案件本身並不能證明種族歧視的存在,但多年來類似的事件不斷發生,這事件成了一觸即發的導火線。民眾的憤怒到了頂點,這是積壓了幾個世紀的憤怒,因接二連三對黑人被殺害而爆發出來的。黑人被歧視是病症,黑人被殺害是其中一個嚴重的病徵。要明白最近暴動示威的情景,必須瞭解它的歷史背景。

種族歧見有什麼問題?

一般人對「種族歧視」,或比較準確的「種族歧見」(racism)的定義是,以種族作為判斷優劣的標準,特別是把某一人種看為劣種。如上文說,現在已經很少人在頭腦上有這樣的種族歧見。但是種族歧見還有一種比較不明顯的方式,就是所謂「刻板印象」(stereotype),就是對某一個種族的人有一個定形的印象,通常是因為該種族在某一些特性上比例特別高。比如說,猶太人是吝嗇的,黑人是罪犯等等。

在街上看到黑人就遠避,因為怕他是壞人,這就是刻板印象在作祟。警員就算頭腦上沒有種族歧視,但因刻板印象而對黑人有特大的疑心,對他們特別苛刻,容易動用暴力,這是許多黑人所經歷的。

我記得四十多年前剛來美國,那時因為李小龍的電影,有些美國人以為華人都會「功夫」。這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表面看來不一定都是負面的(例:印度人數學很好),有什麼不對呢?刻板印象的問題在於用種族來把人歸類,把人鎖定在某些品質中,無形中否定了或貶低了他擁有其他品質的可能性。

例如,華人被看為很會讀書,這好像是一種正面的印象,但背後是認定了華人在其他方面(如運動)不會有什麼出色。一個在美國的華人,如果要在運動界有成就,必須比其他種族的人加倍的努力,加倍的傑出,才會被重視。可見刻板印象雖然不是明顯的種族歧視,其實它造成了許多不平等的處境。[i]

聖經中多處訓勉神的子民要行公平和公義。「你們要施行公平和公義,拯救被搶奪的脫離欺壓人的手,不可虧負寄居的和孤兒寡婦,不可以強暴待他們,在這地方也不可流無辜人的血。」(耶 22:3)神透過阿摩斯先知責備以色列家時說:「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4)

種族歧見除了造成不公平的社會環境外,更重要的是把人分割,把社會撕裂,彼此敵視,彼此排斥。每個人都是照神的形像造的,不分種族,都當被尊重。神的心意是要人和諧,互相尊重,以愛相繫。種族歧見是與這心意背道而馳。

警察暴虐對社會造成什麼傷害?

警察暴虐(police brutality)是George Floyd 事件的焦點。警察的工作很不容易,危險性很高。他們經常要面對暴徒和兇惡的罪犯。警察學校都會訓練他們自衛的技巧,和制服以暴力頑抗的人。可是當警察用不必要的暴力對待非暴力的人時,他們就變成犯罪的一方。警察是代表政府執行法律(law enforcement)的人,當執法者變成犯法者時,他們就失去了執法的道德權柄(moral authority)。

5月31日那天,我在電視上收看洛衫磯地區的遊行示威實況,看著很多人進入商店裡搶掠,就在不遠處有一批警察站著,視若無睹,完全不採取任何行動去制止搶掠。我看了非常震驚,為什麼他們不動?他們沒有慌亂的表現,顯然是受命不要對付搶掠者。我不知道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但那個情景叫我想到,當執法者是在「非」的一方時,他們就不能名正言順地執行法律。這對整個社造成很大的危機。

其實這個原則不只在警察,所有在國家社會執權的人,若失去道德權威,原來保護人民的,變成人民的敵人,原來保障人民權益的,變成守法者所害怕的。這就是那些被警察欺凌者

的心聲。聖經說:「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因為他是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你若作惡,卻當懼怕;因為他不是空空的佩劍,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羅13:3-4)警察暴虐和腐敗的執法者,使行善的人懼怕,作惡的反而得逞,完全違背了神設立政權的原意。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事情的存在,就把所有警察圈在「壞人」的類別中,認為所有問題都是他們的錯。我們相信大部份警員是忠心地服務,冒著危險保護人民,值得我們尊重和嘉許。但不可否認,不少的研究指出,警察對黑人的暴虐的確是有深入的系統性問題,極需正視。[ii]

如何看待那些毀壞和搶掠的行為?

美國是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人民可以起來提出對政府不滿的言論,並且用和平的方式在公眾地方用群眾的聲勢來把抗議的言論提高受注意的程度,這就是示威和遊行,是一種有力的方法來要求掌權者作出改變的行動。這次 George Floyd 事件引起各處展開大規模抗議示威遊行,的確推動了許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出改革、清除種族歧視和警察暴虐的聲言。

很可惜,幾乎每一種抗議遊行都有很高的機率會帶來混亂與衝突。本來示威遊行是可以也應該和平地進行。但當許多人集會,負面情緒高漲時,失控是很難避免的。再加上這次事件牽涉到警察暴虐,而負責圍持示威秩序的也是警察,敵對的氣氛更增加了一層。還好有一些地方的警察或官員主動向群眾展示和平的動作,消解了一些彼此敵視的情景。

通常在示威遊行中造成破壞行動的大致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是本來和平,但因為情緒高漲或感覺受威脅而做出一些過份的行為,這些情況在群眾或警察中都有可能發生。(警察因為受過專業訓練應該有較高的標準。)這樣的情形雖然是可以理解,但聖經有智慧的話提醒我們:「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15:1)

第二種是極端份子。幾乎在每一種爭議中,雙方都會有一些極端份子,這些人不惜用任何手段來爭取勝利。在爭取種族平等中,有些人會故意造成暴亂,認為只有這樣,他們抗議的聲音才會被接受。極端份子通常是屬於少數,但他們極端的手段往往帶來很受注意的負面結果。如果一個運動的領導人是極端份子,或是群眾被他們煽動,那就很可怕了。

還有一種可被稱為趁火打劫的人。這些人的目的不是要支持抗意遊行所要爭取的,而是趁著動亂的時機,得到自私的利益,包括搶掠、發洩破壞的心態、和達到一些與該運動無關的政治目的。這些人的行為應當被譴責、被制裁。他們非但沒有幫助合理的抗議運動,反而帶給它負面的形象。

黑人的問題跟華人教會有什麼關係?

華人教會對這次的種族動亂有什麼樣的態度?如上文所說,美國的種族問題主要與黑人有關,是因為它長遠的歷史背景。也因為這樣,一般美國人談到種族問題時,大多只想到黑白關係,很少注意其他種族的處境。其實華人和其他亞裔種族也都曾經在美國的歷史中被受歧視和極不公平的對待。因為種種的因素,現今的亞裔移民和土生的亞裔美國人,平均的生活水平是比平均的黑人生活水平要高。因為篇幅有限,本文不能詳細分析這些因素。

有不少華人,特別是第一代的移民,覺得這些爭取平等的運動是黑人的問題,我們華人只要奉公守法,努力賺取社會上的地位就好了,不必跟黑人的運動掛鉤。其實這種想法從一個角度看,也可能隱藏了一種刻板印象,暗示華人是奉公守法,努力工作,黑人就不是。

為什麼美國的華人教會應當關心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首先,從基督徒倫理的角度看,所有與社會公義有關的問題我們都應當關心。上文有關種族歧見一段已經提出了聖經在這方面的教導。不可否認,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很多,專門欺壓某些群體的國家政權,有不少比美國更嚴重。我們都是有限的人,除了經常固定為這些事情禱告之外,我們不可能都花精神時間去關心每一個問題。但作為身處美國的「少數民族」,美國的種族問題對我們來說,應當是佔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用一個比例來說明:我們不可能關心所有入屋搶劫的案件,但如果我們看到隔鄰被搶劫而袖手旁觀的話,那就很不近人情。而且如果隔鄰被搶,表示我們的社區有安全問題,不只是隔鄰一家的問題。

第一代的移民父母,很快發現他們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對這次動亂的關心和熱切,遠比大部份第一代的人要高。這其實也反映出移民教會中的現象,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所看重的事情不一樣。跟據 Barna 的統計數據,年青一代離開教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覺得教會只關心教會裡面的事工,跟現實社會脫節。[iii]

雖然這些統計是在一般的美國教會中,但華人移民教會明顯也有同樣的現象,而且可能更嚴重。我們必須更多的聆聽年青一代對社會公義的心聲,多點瞭解他們在美國社會成長的經驗(如在中小學同學間來往的感受),為什麼大部份土生的亞裔還是喜歡跟亞裔群體來往,而不進入白人的社交圈子等等問題。

有什麼可以做的?

這次事件喚起無數的人要起來有所行動。因為這是與公義道德有關,基督徒更是義不容辭。可是如何行動卻不是那麼簡單。

在一切行動之先,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檢討。自問有否在有意無意之間帶著種族歧見的眼鏡看人、看事情?自問有否關心受苦之人的困境?黑人牧師Tony Evans在他5月31日的信息中說:「如果我們的心不能被神改變,我們怎能去改變國家呢?」

談到行動,我們要明白目前情況的複雜性。如上文所提,George Floyd 被殺這事情所引起的動亂,牽涉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當我們要行動時,或是要支持一個運動時,要弄清楚到底我們在針對什麼問題,種族歧見?貧富階級?警察暴虐?還是其他社會問題?也許樣樣都有,但不同的人重點不一樣。在聲勢洶湧之中,小心不要被人利用。

特別要注意的是媒體的偏見(media bias)。美國的主流媒體通常不會故意製造假新聞,因為這會嚴重影響它們的聲譽。但所有媒體的管理人都有他們的政治和倫理觀點,導致他們會偏向注重報導某些內容而忽略或不提其他的內容。加上目前網絡資訊的發達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各方人士都在網絡上發表見解或轉發見解,我們需要非常謹慎的分辦。

雖然大家都一致同意政府和社會中有很多層面需要改變,但用什麼方法去改變,卻有非常不同的看法。政府的改革明顯包含政治問題,不同的政黨有不同的理念。這些方法都不是絕對的,政治的手段也往往不是完全純潔的,我們對一些不絕對的方法應當有互相尊重的心胸,不必把跟自己觀點不同的人看成是壞人,是敵人。這在教會中更是重要,不同的看法和肢體的合一是可以並存的。

目前在媒體上看到最明顯可以做的是抗議、遊行、請願等。這些是需要的,而且要有夠多的人才會有果效。基督徒應當勇敢地向社會發出公義的呼聲。只是要注意和平,不要加入暴亂的情況中。並且如上文所說,小心注意這些遊行到底是在支持什麼。(在這疫情中,也要考慮公眾衛生的問題。)

教會應當多點有關社會公義的教導,發動為國家切切禱告。保羅提醒提摩太:「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前2:1-2)不要做「內向」的教會,只談教會裡面的事工,只關心教會裡面的人的需要。聖經用燈台來象徵教會,耶穌說我們是世界的鹽和光,要把光照在人前(太5:13-16)在動亂的時代,基督徒把和平的福音帶給社會是最恰當的時候。

除了要求政府改革之外,教會和個人都可以參與社會公益的事工,如扶助貧困兒童、幫助露宿者、等等。行動重於言語,舉牌子、發表公開聲明固然重要,實際去幫助那些受欺壓的人更是具體。耶穌引用以賽亞書指出他作為彌賽亞的使命:「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 賽61:1)我們豈不要跟隨主的腳步行嗎?


[i] 例:華裔籃球員林書豪雖然在高中時已經表現出色,是加州頂尖的高中球員之一。但沒有一所重視籃球的大學用奬學金召募他。

[ii] 例:“Deadly Force, in Black and White” by ProPublica.org. (https://www.propublica.org/article/deadly-force-in-black-and-white)

[iii] 例:“Millennials often describe church, for instance, as ‘not relevant’ or say that attending worship services ‘feels like a boring duty.’… One of the specific criticisms young adults frequently make about Christianity is that it does not offer deep, thoughtful or challenging answers to life in a complex culture.” In “Five Reasons Millennials Stay Connected to Church” by Barna Group. (https://www.barna.com/research/5-reasons-millennials-stay-connected-to-church)

林書豪防守華盛頓巫師隊 2014年12月4日 Jeremy Lin against John Wall photo by Keith Allison

🔙 師長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