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分享》雜誌 2019/07,蔡玉玲教授文章PDF File

期待看重教學法與課程設計的良牧之師

期待看重教學法與課程設計的良牧之師

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蔡玉玲

2013年底,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推舉筆者代表亞裔博士班畢業生參加Wabash Center(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ology and Religion)一個神學教育與教學會議。會中探討博士畢業生不會教書的現象和問題。筆者也因此開始省思自己的教學,並在2014年到Biola大學去進修一門教育課程。本以為自己從台北華神道碩畢業後,廿多年來始終在神學院兼課到正職教學,成人主日學教導也不曾間斷,自認杏壇老將、社會歷練充沛、生活經驗豐富、知識廣博、服事時間夠長,該算上個好老師,沒想到上課第一天就發現老師講的:不該做的,我做了;該做的,我卻沒做。慚愧之餘,決定好好學習並努力更新教學。

至今,每一門課,不論教過幾次,每次再教,我仍重新審視、微調或更新教學計畫與課程設計,也學習更敏於和學生互動並思考教會需要。這不是說筆者就教得多好,配稱良牧之師。僅盼透過本文分享,與更多人相互切磋、學習更多。筆者建議每一位神學院教授,無論資深或資淺,都應去進修教學法與課程設計相關課程。博士學位只是一個學術資格的認證,並非教學能力的保證。福音派神學院教師不只傳授知識,要帶人帶心,更應具備教學法與課程設計的概念。

限於篇幅,筆者無法詳述課綱構思與寫作,也無法詳解課程設計與操作要領,希望日後有機會和大家更多交流。以下僅大致摘要。

(一)課程講解(lecture)部分,盡量與西方神學院水平相近,建立一定的學識根基,也好使程度佳的同學將來要繼續進修高階學位,不致落後太多。然而,講解上盡量活潑生動、平易近人,且偏重華人教會議題與信仰深度的問題。

(二)課程活動至少佔上課百分之三十的時間,盡量多元多樣又活潑趣味(如問題討論、示範或操作練習等),且多是與教會實務、靈性成長和生命服事關連為主。

(三)作業設計考量神學理論與教牧實務並用。筆者體認到華人學生因缺乏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訓練,又缺乏學術型報告(essay)寫作訓練。華人學生的學期報告常是東抄西湊,有些邏輯不通、演繹不強。學生寫得辛苦,我改得痛苦。在考量多數學生將來並非要繼續追求進階學位後,筆者決定讓學生從自己有興趣的事工或呼召恩賜下手,讓他們根據經文和神學,思考並設計教會/機構事工計畫或探討教會實務議題。當然,我也保留讓程度好的學生寫學術論文的選擇。

舉例而言,摩西五經課程:

  1. 期中作業是撰寫一份對比五經人物與自我靈性的反思報告(Reflection Project),且需提出一項想在本學期更新改進的靈命成長要點並提出「具體」改進計畫。我有提供一個操作計畫表並最終評估表,這些當然都要花不少時間去構思和設計。
  2. 期末報告則是一份「事工計畫」(Ministry Project),請學生根據五經中的一段教導,解經探討其神學意涵(當然可以參考其他經文),因「妥拉」就是方針訓示,律法誡命律例典章等就是基本的方向原則。每一位同學都可以針對自己的呼召、恩賜或興趣,甚至目前已參與的教會事工或將來可能的事奉重心,寫出一份事工計畫。筆者很驚訝看到學生充滿創意想法:想宣教的,從摩西的經歷到事奉寫出宣教士養成的原則;想要推廣教會背經的,從申命記六章發展想法。這份計畫要求學生要以經文詮釋後的神學作為指導方針去撰寫。最後,學生不僅完成一份自己有興趣的作業,寫完後還可以實際拿去應用。

舊約歷史書課程:歷史書中有眾多人物和事件,對很多學生都頗為陌生。因此,課程兩大作業要求為:

  1. 每週十題單選題小考,範圍是當週課程進度的經文和課本內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確實去熟悉較不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在透過講解並上課活動後,一學期下來,對歷史書的人物事件並重要神學基本上都能充分掌握並熟悉。考試題目和答案設計,我常故意加上一些搞笑內容,讓學生覺得考試有趣又不枯燥,還會印象深刻!
  2. 期末作業的設計,稱為「三贏事工計畫」(“Triple-win” Project)。筆者第一堂課即介紹賽局理論(game theory),因歷史書有許多君王、先知和領袖,他們所做決定,影響結局和國家命運至深,就像當今教會牧長管理教會一樣。筆者不只要求雙贏,而是要三贏:即神、教會和我,都贏!這是非常困難的挑戰,但卻是教會最實際也重要的挑戰。很多時候,可能只有教會贏了,辦些熱鬧活動表面功夫,但神輸了–因教會靈性空洞,神的榮耀沒被高舉!或者我贏了,神和教會卻輸了–因我一定要大家聽我的,教會勉強接受、種下不睦因子!教會和神贏了,但我輸了–因是我委屈求全,心中覺得受傷不公!

筆者要求學生找出教會已發生或正發生的教牧實例作為個案研究,以舊約歷史書中一類似案例為輔證,探討聖經中的故事發展與神學教導的重點為何,對照實際教牧個案,思考事情如何轉折並造成後續的局面與情況,成或敗都值得深思。學生做這個作業的時候都十分興奮,他們發現可連結經文、神學與教牧案例的實務思考是非常有趣的。這個作業,最難的是如何創造「三贏」!

當然,所有作業設計都有搭配的課程教導,也有步驟性規範和指引,來幫助學生一步步完成,中途學生也可修訂並更動想法。這些當然要花老師相當多時間去設計並和學生互動。但是,看到學生學習有興趣、有樂趣,結合經文、神學和教牧實務的學習成果,筆者感到非常值得。設計這一類作業的挑戰是老師自己要有相當的教牧經驗,否則,難以指導和回應學生。筆者至今感謝母會在我道碩畢業後要我回去牧會,在博士班學習期間筆者也仍繼續積極在教會事奉、甚至參與植堂和教會建造等,這些都幫助筆者在課程設計的構思中,有了比較遼闊的視野。

筆者其實是較喜歡學術研究的,平衡之道就是自己另花更多時間去發表學術文章和評論,卻不將這個層次的東西放在一般碩士課程中。畢竟身為神學院教授,首要職務還是教學,也樂意俯首甘為孺子牛。雖然要花很多時間,但欣慰學生有所收穫就好。對於華人神學院辦哲學博士學位,筆者至今仍持保留態度。相關或更多神學教育議題,盼有機會另文再探。

當今世代,網路與影音媒體發達,帶來教學上強力衝擊,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要學習調適的;全球少子化現象也在挑戰神學院的招生。今天的神學院老師比以往都要面對更多挑戰:我們不僅專業學識上要不斷追求更新長進,電子軟硬體設備也要熟練操作,敏感多樣又複雜化的政治、社會和教會新議題都在挑戰我們的靈性、生命、事奉和學識的每一個層面。願華福中心能成為一個類似西方Wabash Center的機構,帶領探究神學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一起致力於改進華人神學院的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

本文原載於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出版之《教牧分享》總第二二六期,二○一九年七月號,第十六至十七頁,蒙允許轉載。

網路電子版連結: http://www.cccowe.org/content_pub.php?id=ps201907-9